AI辅助学习: 一次探索自我的对话
Filed under 人工智能, 学以致用 on 2025年7月9日. Last updated on 2025年7月9日.
Table of Contents
引言:对话中的顿悟
有时候,最深刻的顿悟,往往源于最不经意的对话。
第一次对话:从困惑到启发
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,我坐在电脑前,与ChatGPT进行着看似随意的交谈。
谁能想到,这段简单的对话,会成为我重新审视自身思考方式的转折点?
我向AI倾诉了内心的困惑:在哲学的世界里我思考良多,在现实的世界中却行动迟缓。这种“思想的巨人,行动的矮子”的状态,令我深感挫败。出乎意料的是,ChatGPT没有给予我空泛的安慰,而是从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角度,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。
它提及了行为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,让我意识到,问题或许不在于思考太多,而在于思考方式的偏差。受到启发,我立即找来《原子习惯》一书,一口气读完。书中所讲的行为机制与微习惯构建理论,让我豁然开朗。
随着对话的深入,我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心理学与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,并逐渐意识到,长期以来我忽略了一个关键视角:以哲学的发展脉络来理解心理学与行为学。
出于好奇,我问它:“有没有哪些内容或模型,能将哲学、心理学、行为学与管理学融会贯通?”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,却意外开启了我知识探索的新篇章。
ChatGPT向我推荐了Herbert A. Simon的《管理行为》。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。当我开始了解他的研究成果时,才意识到这位学者在多个领域的深远影响。他不仅是一位管理学家,更是一位横跨认知科学、人工智能与经济学的思想巨擘。
第二次对话:走向形式化思维
接下来,我开始思考一个更宏大的问题:是否可以用形式化语言来定义人的基本能力与元能力?是否有可能通过“自举”的方式,构建一个认知形式化系统?
这个念头令我兴奋不已。它不仅有助于我梳理自身在思考与行动上的盲点,也有潜力为认知科学带来新的建模思路。
在与ChatGPT的持续讨论中,我忽然想到:“是否已经有研究团队在探索类似的认知形式化系统?”这个问题让我既充满期待,也略感忐忑——若已有前沿成果,我或可站在巨人肩膀上继续前行;反之,若一切尚属空想,是否会被现实冷却?
ChatGPT的回应令我惊喜:它提到了ACT-R(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–Rational)认知架构,这是一个模拟人类认知过程的形式化模型,正是我心中所设想的方向。我迫不及待查阅相关资料,发现ACT-R的灵感来源于Allen Newell的工作。而更让我震惊的是:Newell正是Herbert A. Simon的博士生!
这一发现令人震撼,仿佛命运的丝线早已在不经意间牵连起那些原本彼此独立的片段。
Simon与Newell的师生关系,不仅强化了我对知识关联性的信心,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我探索路径的合理性。他们的研究,正是哲学、心理学、行为学与管理学交汇融合的典范。
结语:对话之外,认知之中
从一场随意的聊天,到《原子习惯》的启发,再到《管理行为》和ACT-R架构的探索,最终回溯至Simon与Newell的思想传承——这一段探索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,大语言模型在知识发现中的巨大潜力。
它不只是一个工具,更像是一位善于聆听与引导的“认知合作者”:在我迷惘时给出方向,在我犹疑时提出线索,在知识的洪流中,为我架起理解的桥梁。
这次经历充分表明,人工智能并非人类思考的替代品,而是我们认知进化的重要伙伴。在人类的好奇与直觉,与AI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协同下,或许我们正步入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——跨学科、跨边界,既仰望星空,也脚踏实地。
这,或许正是未来学习的模样:一次次对话的背后,隐藏着一次次自我的重塑与超越。